與您的醫生討論慢性尿路感染



無論您是剛接觸持續性下尿路症狀 (LUTS) 的世界,還是您已經處理這些症狀很長時間,以至於認為自己是居家尿路感染研究的專家,您可能已經尋找可靠的資訊來與您的醫生分享。

一疊標題為「改善持續性下尿路症狀患者的治療途徑」的文件,包括英國和美國的檢測選項信息,以及與醫生討論的下尿路功能 (LUF) 的詳細信息。

但是,圍繞此主題的優質資源可能難以找到。這就是我們開發提供可操作資訊並鼓勵您與您的臨床醫生之間進行討論的材料的原因。透過上面列出的工具,您可以存取 以證據為基礎的研究 (pdf) 與您的臨床醫生分享,以及 指南 (pdf) 以鼓勵溝通。

重要的是,與忙碌的臨床醫生分享的任何資訊都應基於經過同行評審的研究,並且易於閱讀。

在開發「諮詢您的醫生」材料時,我們已將所有這些因素考慮在內。與我們的醫療和研究顧問合作撰寫,我們收集並總結了一些關於尿路感染的最具影響力的研究,並以易於瀏覽的格式呈現。


如何開始



感謝您在教育他人關於持續性和難以診斷的尿路感染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並且很樂意聽到您使用這些資源的經驗。您可以 直接與我們聯繫

如果您發現此資訊有幫助,您可以透過 貢獻對您最重要的工作來支持進一步的教育工作和其他專案。


改善持續性下尿路症狀患者治療途徑的摘錄


了解陰道和泌尿微生物群的聯繫


  • 雖然泌尿道和膀胱的微生物群是獨特的,但這兩種環境的物種和蛋白質功能之間存在顯著的重疊,因此有人認為它們可以被視為一個單一的泌尿生殖微生物群。5
  • 對於患有陰道菌群失調的女性,與具有以 乳酸桿菌為主的陰道微生物群的女性相比,發生尿路感染的風險增加。37

分別有 75%、46% 和 13% 的細菌性陰道炎、念珠菌病或滴蟲病女性也患有尿路感染。38

目前對膀胱微生物群的研究


  • 在女性參與者經尿道導管獲得的 80% 的樣本中觀察到細菌群落,使用 SUC 報告高達 92% 的樣本為「無生長」。1 這種健康的泌尿微生物群(尿微生物群)的菌群失調與症狀和泌尿系統疾病的發展有關。1-3
  • 與無症狀對照組相比,有泌尿系統症狀的參與者表現出更多樣化的尿微生物群,並且細菌數量更多。有症狀隊列的細菌檢出頻率在 81% 到 86% 之間,而對照組僅為 57%。 1,2,4,5
  • 與無症狀對照組相比,患有急迫性尿失禁的患者的尿微生物群存在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 乳酸桿菌 水平較低,而 加德納菌水平較高。6,7,8

多微生物感染的證據


  • 標準尿液培養 (SUC) 的有限能力和 大腸桿菌為中心的偏差已得到充分證實。SUC 僅識別 24% 的非大腸桿菌 尿路病原體,並且已經出現了多微生物感染的證據。Price 等人使用擴展定量尿液培養 (EQUC) 來檢查多微生物感染。檢測到的 81% 的樣本 大腸桿菌 也包含至少一種額外的病原體。11
  • Vollstedt 等人利用了聚合酶連鎖反應 (PCR)。在 1,352 個細菌檢測呈陽性的樣本中,56.1% 被報告為多微生物。雖然樣本中的並非所有生物體都一定是病原性的,但在有症狀的患者中應考慮多微生物感染的可能性。24
  • 當消除 SUC 的限制時,就會出現做出更明智決策的機會。應考慮個體尿微生物群中存在的生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因為它們會影響患者報告的結果。7,12,25

持續性尿路感染的症狀


  • 患有尿急迫性尿失禁 (UUI) 的研究參與者比非 UUI 對照組具有更多的尿微生物群多樣性。4,7 當存在下尿路症狀時,考慮患者獨特的微生物群和顯微鏡檢查可以對治療結果產生積極影響。
  • Warren 等人進行的一項前瞻性雙盲研究表明,與安慰劑組的 24% 相比,接受抗生素治療 18 週的 IC 診斷參與者中有 48% 報告說尿急和疼痛有所減輕,或者症狀總體有所改善。雖然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但這一結果表明,患有泌尿系統症狀群的患者可能患有未確診的尿路感染。6,27

生物膜如何導致約 80% 的復發感染


  • 復發率: 在急性尿路感染首次發作後,未來復發的風險會增加。19-24% 的女性會在首次感染後的 6 個月內發生復發性尿路感染,而對於那些有尿路感染病史的患者,70% 會在一年內復發。10,29 先前討論的多種因素,例如標準尿液培養 (SUC) 偏差和敏感性報告限制,導致復發率增加。然而,生物膜的存在起著重要作用。
  • 細菌生物膜: 生物膜是包裹在多醣基質中的細菌群落,能夠黏附在表面和組織內部,表達抗生素抗性基因,並極大地影響慢性感染的發展。28 大腸桿菌 特別是一種高生物膜產生細菌,負責導致慢性復發性感染,62.5% 的 大腸桿菌 感染顯示產生生物膜。6,30,31
  • 患病率: 與無症狀對照組相比,75% 的下尿路症狀 (LUTS) 患者有 IBC 的證據,而對照組中發現的為 17%,表明生物膜在泌尿系統症狀中的潛在作用。6 正如 Scott 等人解釋的那樣, 「IBC 不僅可能在復發性尿路感染的病因中發揮作用,而且還可能在一些被診斷為 OAB 或 IC/BPS 的女性所經歷的慢性 LUTS 中發揮作用。」6
  • 其他生物膜相關感染: 生物膜和 IBC 被認為與其他組織感染有關,例如牙科感染、呼吸道感染、心內膜炎、前列腺炎等。28

參考文獻


  1. Hilt EE, Mckinley K, Pearce MM, et al. 尿液不是無菌的:使用增強的尿液培養技術來檢測成年女性膀胱中的常駐細菌群。 臨床微生物學雜誌。2013;52(3):871-876。doi: 10.1128/jcm.02876-13
  2. Wolfe A, Toh E, Shibata N et al. 成年女性膀胱中未培養細菌的證據。 J Clin Microbiol。2012;50(4):1376-1383。doi: 10.1128/jcm.05852-11
  3. Thomas-White K, Brady M, Wolfe AJ, Mueller ER. 膀胱不是無菌的:泌尿微生物群的歷史和當前發現。 當前膀胱功能障礙報告。2016;11(1):18-24。doi: 10.1007/s11884-016-0345-8
  4. Price T, Lin H, Gao X et al. 大陸和失禁婦女的膀胱細菌多樣性不同:一項橫斷面研究。 Am J Obstet Gynecol。2020;223(5):729.e1-729.e10。doi: 10.1016/j.ajog.2020.04.033
  5. Thomas-White, K., Forster, S., Kumar, N., Van Kuiken, M., Putonti, C., Stares, M., Hilt, E., Price, T., Wolfe, A. and Lawley, T., 2018. 女性膀胱細菌的培養揭示了相互關聯的泌尿生殖微生物群。 自然通訊, 9(1)。doi: 10.1038/s41467-018-03968-5
  6. Scott v, haake d, churchill b, Justice s, Kim j. 細胞內細菌群落:慢性下尿路症狀的潛在病因。 泌尿科。2015;86(3):425-431。doi: 10.1016/j.urology.2015.04.002
  7. Thomas-White K, Hilt E, Fok C et al. 失禁藥物反應與女性泌尿微生物群有關。 Int Urogynecol J。2015;27(5):723-733。doi: 10.1007/s00192-015-2847-x
  8. Karstens L, Asquith M, Davin S et al. 泌尿微生物群在急迫性尿失禁及其嚴重程度中起作用嗎?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2016;6。 doi:10.3389/fcimb.2016.00078
  9. Devillé, W., Yzermans, J., van Duijn, N., Bezemer, P., van der Windt, D. and Bouter, L., 2004. 尿液試紙測試有助於排除感染。準確性的薈萃分析。 BMC 泌尿科, 4(1)。doi: 10.1186/1471-2490-4-4
  10. Swamy S, Barcella W, Iorio MD, et al. 頑固性慢性膀胱疼痛和復發性膀胱炎但尿液分析陰性:我們應該怎麼做?國際婦科泌尿學雜誌。2018;29(7):1035-1043。doi: 10.1007/s00192-018-3569-7
  11. Price TK, Hilt EE, Dune TJ, Mueller ER, Wolfe AJ, Brubaker L. 尿液問題:我們應該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尿路感染嗎?國際婦科泌尿學雜誌。2017;29(2):205-210。doi: 10.1007/s00192-017-3528-8
  12. Price T, Dune T, Hilt E et al. 臨床尿液培養:增強的技術提高了臨床相關微生物的檢測。J Clin Microbiol。2016;54(5):1216-1222。doi: 10.1128/jcm.00044-16
  13. Vollstedt A, Baunoch D, Wojno KJ, Luke N, Cline K, et al. (2020) 多重聚合酶連鎖反應檢測與尿液培養在診斷有症狀患者的尿路感染中的多位點前瞻性比較。J Sur 泌尿科:JSU-102。doi: https://doi.org/10.1016/j.urology.2019.10.018
  14. McDonald M, Kameh D, Johnson ME, Johansen TEB, Albala D, Mouraviev V. 標準尿液培養和敏感性與 DNA 下一代測序檢測尿路感染的頭對頭比較 II 期研究。Rev Urol。2017;19(4):213-220。doi: 10.3909/riu0780
  15. Khasriya R, Sathiananthamoorthy S, Ismail S et al. 與慢性下尿路症狀患者的尿路上皮細胞相關的細菌定植譜。 J Clin Microbiol。2013;51(7):2054-2062。doi: 10.1128/jcm.03314-12
  16. Kumar A, Ellis P, Arabi Y et al. 不適當的抗菌藥物治療的開始導致人類敗血性休克中存活率降低五倍。Chest。2009;136(5):1237-1248。doi: 10.1378/chest.09-0087
  17. Bernard GR, Ely EW, Wright TJ, et al. 重組人活化蛋白 C 用於嚴重敗血症凝血病的安全性和劑量關係。重症監護醫學。2001;29(11):2051-2059。doi: 10.1097/00003246-200111000-00003
  18. Nannan Panday RS, Lammers EMJ, Alam N, Nanayakkara PWB. 敗血症患者陽性培養和臨床結果的概述:院前抗生素對抗敗血症 (PHANTASi) 試驗的子分析。Crit Care。2019;23(1)。doi: 10.1186/s13054-019-2431-8
  19. Mulvey M. 1 型纖毛尿路致病性大腸桿菌誘導和逃避宿主防禦。Science (1979)。1998;282(5393):1494-1497。doi: 10.1126/science.282.5393.1494
  20. Price TK, Wolff B, Halverson T, et al. 成年女性下泌尿道微生物群的時間動態。 2020. doi: 10.1101/2020.03.06.20032193
  21. Wojno KJ, Baunoch D, Luke N, et al. 基於多重 PCR 的尿路感染 (UTI) 分析與傳統尿液培養在識別有症狀患者的顯著病原體中的比較。泌尿科。2020;136:119-126。doi: 10.1016/j.urology.2019.10.018
  22. Gu W, Miller S, Chiu C. 用於病原體檢測的臨床宏基因組下一代測序。病理學年度評論:疾病機制。2019;14(1):319-338。doi: 10.1146/annurev-pathmechdis-012418-012751
  23. Hilton SK, Castro-Nallar E, Pérez-Losada M, et al. 宏基因組學和宏基因組學方法與基於培養的臨床病理學技術。微生物學前沿。2016;7。doi: 10.3389/fmicb.2016.00484
  24. Vollstedt A, Baunoch D, Wolfe A, Luke N, Wojno KJ, et al. (2020) 多微生物尿液標本中通過匯集抗生素敏感性測試 (P-AST) 檢測到的細菌相互作用。J Sur 泌尿科:JSU-101。doi: 10.29011/JSU-101.100001
  25. Thomas-White KJ, Gao X, Lin H, et al. 泌尿微生物和婦科泌尿外科手術患者的術後尿路感染風險。國際婦科泌尿學雜誌。2018;29(12):1797-1805。doi: 10.1007/s00192-018-3767-3
  26. Barraud O, Ravry C, François B, Daix T, Ploy M-C, Vignon P. 敗血症尿路感染患者中用於微生物組和耐藥組檢測的鳥槍法宏基因組學。國際抗菌劑雜誌。2019;54(6):803-808。doi: 10.1016/j.ijantimicag.2019.09.009
  27. Warren JW, Horne LM, Hebel JR, Marvel RP, Keay SK, Chai TC. 間質性膀胱炎序貫口服抗生素治療的試驗研究。泌尿科雜誌。2000;163(6):1685-1688。doi: 10.1016/s0022-5347(05)67520-9
  28. Sharma D, Misba L, Khan A. 抗生素與生物膜:微生物群落中新興的戰場。抗菌素耐藥性與感染控制。2019;8(1)。doi: 10.1186/s13756-019-0533-3
  29. Brubaker L, Carberry C, Nardos R, Carter-Brooks C, Lowder J. 美國婦科泌尿學會最佳實踐聲明。女性盆腔醫學重建外科雜誌。2018;24(5):321-335。doi: 10.1097/spv.0000000000000550
  30. Anderson G, Palermo J, Schilling J, Roth R, Heuser J, Hultgren S. 尿路感染中細胞內細菌生物膜樣莢。Science (1979)。2003;301(5629):105-107。doi: 10.1126/science.1084550
  31. Singh R, Sahore S, Kaur P, Rani A, Ray P. 穿透屏障導致細菌生物膜相關的抗性僅針對選擇性抗生素,並且表現出屬、菌株和抗生素特異性差異。病原體和疾病。2016;74(6)。doi: 10.1093/femspd/ftw056
  32. Katongole P, Nalubega F, Florence N, Asiimwe B, Andia I. 從烏干達臨床分離株中分離的尿路致病性大腸桿菌的生物膜形成、抗菌藥物敏感性和毒力基因。BMC Infect Dis。2020;20(1)。doi: 10.1186/s12879-020-05186-1
  33. Lerminiaux N, Cameron A. 臨床環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水平轉移。Can J Microbiol。2019;65(1):34-44。doi: 10.1139/cjm-2018-0275